时间: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苑文化 > 禹会风情
涂山祭祀与禹王庙会
作者:李焕俭  发布时间:2015-05-22 10:03:16 打印 字号: | |
  题记:

  “涂山千古临淮水,禹殿嵯峨天际留”。

   蚌埠西郊的涂山,古为涂山氏国。当年大禹入赘“涂山”,导江河,平水患,新婚四日而别,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洪归大海,河清海晏,万国朝会,成就了华夏一统的千古大业。

   崇德报功,四千余年,华夏儿女,涂山祭祀,绵延不断。颂扬大禹无私奉献的涂山庙会,因此成为淮河流域历史最为久远、规模影响最大、最有人气和特色的民俗庙会。

  

  

  禹会诸侯与涂山祭祀

   涂山又名当涂山,古淮南道名山。“双峰峻耸,瞰淮矗立”,与荆山夹淮并峙为胜。远古时候,气候异常,洪水肆虐,淮河中游的涂山氏国,一片汪洋,人畜随波逐流,葬身鱼腹。为拯救黎民于水患之中,大禹受舜帝之命,接替父亲鲧的职务,率领治水大军来到涂山。大禹“左准绳、右规矩”,“行山刊木”,疏导洪水,大会诸侯,泽被万国。《尚书》载:“禹曰:娶于涂山,辛壬癸甲,启呱呱啼,予弗子,惟荒废水土工。”孔丘赞大禹“菲饮食”、“恶衣服”、“卑宫室”、“尽力乎沟洫”。《史记》点赞“夏之兴也以涂山”!

   涂山联姻,万众治水,河清海晏,诸侯朝会,方奠定了大禹天下共主的地位,催生了夏王朝的诞生。涂山因此成了华夏儿女心中的圣地。《竹书纪年·周纪》就留有“穆王三十九年(前938年),王会诸侯于涂山”,在涂山祭祀的记载。

   秦汉以后,到涂山祭祀从帝王将相扩大到地方官吏和黎民百姓。祭祀内容也由祭祀大禹,增加到祭天地神灵、风雨雷电,保佑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涂山西侧的灵泉,犹如泰山龙潭,为淮上官民求雨必祀之泉。清嘉庆《怀远县志》载:宋庆元年间,淮河流域大旱,濠州知州刘仲光,从州城赶到涂山,取灵泉之水,祭天求雨。亲书“灵泉”巨字,镌刻山崖。刘知州还在涂山造祷雨祠,镌石记载祷雨事。明大学士宋濂,洪武八年(1375年)冬,陪皇太子朱标登涂山,文中留下“灵泉”见闻:“微径入灌莽,抵岩罅,储泉一泓,味甚甘,覆以生茨,曰圣水亭,取水以禜雨多验。”

   涂山被视为“神山”,大禹被颂为“神灵”,连猛兽害民,亦登山祭祀。明朝正德年间,凤阳知府曹兰,目睹境内狼群伤人,亲登涂山。祭文开篇:“惟王道承尧舜,德配乾坤,地平天成,万世永赖,幸此衮冕,遣瞻荆涂,祀典有严,神明莫测。迩者狼大食人,到处有迹。始则一二其微,今则三五成阵,党类渐多,狡性渐恶,踪迹所自多出涂山……”接下来,曹知府在祭文中自责:太平盛世,怎么会有狼群出现呢?我作为地方最高长官,难道是吏治失职,上天让狼群伤民来惩罚我?狼群伤民,民有何罪?倘若人力不能扫除狼群,则仰仗涂山神灵扫除!祭文结尾虔诚地祷告:“祸有烈于旨酒,罚更甚于攴祁。(曹)兰不胜惶惧,听命之至谨告。”

   曹知府涂山祭文虽说掺杂荒诞迷信色彩,但他为民请命,敢于自责的态度,在封建社会还是令人钦佩的。涂山祭祀之后,曹知府发动民众和猎户,多措并举驱赶狼群,狼群最终匿迹。曹知府情系百姓,青史留名。明《中都志》载:曹兰任期满,升任山西布政使,后又任顺天府尹、山东巡抚等职。

  

  

  西汉立庙与官祭起源

   秦灭亡,楚汉争。刘邦击败项羽,建立西汉王朝。为巩固其统治,刘邦诛除分封的“异姓王”。汉高祖十二年(前195年),淮南王英布造反,刘邦亲率大军,征讨英布。大军凯旋之日,路过涂山。刘邦见涂山突兀,气压洪源,肃然起敬,问随行人员:“此山何名?”心腹谋士陆贾随口答道:“此山名曰涂山。夏后氏之兴也缘自台桑。”接着,陆贾述说了大禹与涂山氏国女娇联姻,三过家门,台桑生夏启,启母教子有方,启立夏“家天下”的事。刘邦听了连声赞赏,下令大军停止前进,就地祭祀涂山。祭祀完毕,刘邦命人在涂山建盖禹庙,以镇涂山;在荆山建盖启庙,以镇荆山。有庙则发展到祭祀大禹“水土平治,万物生长”的涂山禹王庙会。唐宋时期,庙宇和庙会已达到相当规模。唐垂拱四年(688年),狄仁杰捣毁天下淫祀二千七百余所,禹庙独存,并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修缮。清嘉庆《怀远县志》记载:宋元祐七年(1092年)农历三月初三,苏轼由颍州转赴杭州任上,落帆涡口城(今怀远涡口),登山朝禹览胜。他在《上巳日与二子迨、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》中记述了涂山有禹庙、鲧庙,分别塑有大禹、启母、鲧等塑像和民众祭祀情况。苏轼在诗中自注:“淮南人谓禹以六月六日出生,是日,数万人会山上。虽传记不载,然相传如此。”苏轼当年登涂山,距今923年。由此可见,淮河流域祭祀大禹的涂山庙会由来已久。“涂山广大纳万国,帝禹在此分江河”。

   民众自发祭祀大禹的涂山庙会,与官府祭祀相辅相成,有力地推动了淮河流域祭祀大禹活动的开展。清嘉庆《怀远县志·祠祭志》载:“南渡后,(宋)宁宗庆元初(1195年),州守刘仲光刻石竭曰:‘有夏皇祖之庙(涂山禹王庙),明定祀典,有司以六月六日致祭。’”这是地方官明令农历六月六官祭大禹的最早文字记载。至于没有载入史书的官祭活动,年代必将更为久远。

  

  

  官府祭祀与民俗庙会

   唐宋以来,州府县衙与民众祭祀大禹的涂山庙会,均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。“六月天娃娃脸,晴雨无常,说变就变”。六月为淮河流域雨季,气候炎热,雨水较多。六月登山朝禹,给老百姓带来诸多不便。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年),都察院监察御史谢正蒙,奉旨巡视两淮盐课,登涂山朝大禹,目睹殿堂失修,神像淋雨,惶惶不安,命筹集银钱,修缮庙宇,置办祭田。在谢御史的督办下,不仅重修了庙宇,还购买民田156.45亩,作为禹王庙祭田,招募农民耕种,田租用于公祭大禹。谢御史还听取“吏绅民众”意见,将每年六月六日一次祭祀的禹王庙会,增加到三次:

   一是在春暖花开、农事大忙到来前,新增农历“三月二十八日朝禹庙会”,又名惊蛟盛会,纪念大禹治水成功,降服水怪无攴祁,万国诸侯朝会涂山;二是在金风送爽,丹桂飘香的季节,新增农历“九月九日登高小庙会”,缅怀大禹功德,喜庆大地丰收。三是纪念大禹生日的六月六日庙会,为官祭保留不变。

   官祭大禹:农历六月五日,确定参祭人员,备好猪头、光鸡、鲜鱼、鲜果、干果等祭品。六月六日鸡初鸣,参祭文武官员,沐浴更衣,列队点卯。东方破晓,红日升腾,唢呐声声,彩旗飘飘,祭祀队伍从怀远县城渡过淮河,翻过涂山西侧的象岭,在歇马亭前落轿、下马,稍事歇息,整肃衣冠,徒步到禹王庙。

   祭祀大典由司祭主持。一是铁炮三响,笙吹细乐,给大禹神像上供品;二是地方官(州、府或县)在禹王大殿,焚三炷高香于香炉;三是主祭官率随行人员向大禹行叩拜之礼;四是宣读祭文,颂扬大禹功德;五是功德簿留言,写明某年公祭大禹,捐银钱和物品若干。公祭结束,官民同乐,锣鼓、小戏等即可开演。由于兵燹战乱等诸多因素干扰,涂山官祭大禹庙会于1927年中断,至今已有88年。

   民祭大禹:农历三月二十八和九月初九,除抗日战争期间蚌埠、怀远沦陷和文革动乱中断外,这两个庙会延续至今。其中,三月二十八日的朝禹盛会,最为隆重,登山者少则数万人,多则10万人。“七姑娘,八姨娘,三婶子,二大娘, 涂山赶会朝禹王,铜个子装了满裤裆,鸡叫头遍起了床……”的歌谣,便是涂山赶会的真实写照。

   是日,沿淮民众从四面八方,奔赴涂山。赶会者经过鲧王庙、淮渎宫、关帝庙、三官庙、东岳庙、华佗庙、灵官殿和启母石等地,通常要焚香叩拜。来到涂山禹王庙,要燃放鞭炮,给禹王等神像上供品,行叩拜大礼,祈求大禹、启母、玉皇大帝、太上老君、慈航道人、玄武大帝等神灵,保佑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;保佑家庭和睦,婚姻美满,心想事成,人丁兴旺;保佑惩恶扬善,驱邪打鬼,祛病消灾,延年益寿。花鼓灯班子赶庙会,要在禹王大殿前焚香燃炮,唱段山歌,击番锣鼓,叩拜过禹王爷,方可出大殿演出。庙会还有抱泥娃娃风俗。传说涂山求来的泥娃娃,抱回家即可怀孕生子。庙会期间,山上山下,庙里庙外,鞭炮声声,鼓乐阵阵。艺人们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涂山成了歌舞、小戏、大鼓、琴书、杂技、魔术的表演场。香港、台湾和日本、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香客游人,也来登山朝禹。1995年,八十多岁高龄的香港道教联合会副会长侯宝垣到涂山祭祀,礼赞这里是我国最早的禹王庙,并捐款重修了南朝禹路。1999年,日本“东洋文化研究所”教授峰屋邦夫登山朝禹,赞涂山庙会是“集民族精神、宗教文化与哲学思想一体”的民俗庙会。1999年以来,台湾屏东县琉球屿(乡),先后有200多人登山朝禹。他们捧着琉球屿水晶宫的大禹、妈祖,虔诚地拜见涂山大禹。2005年、2006年,韩国木浦大学“亚洲文化研究会”与安徽大学合作,连续两年派专家、学者赶涂山庙会,研究禹文化和涂山灯歌。2007年,蚌埠市还举办了首届涂山禹王庙会暨旅游项目推介会。

  

  

  编后

   “涂山岩岩,界彼东国。惟禹之德,配天无极”。

   涂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,不仅涵盖了塞北山脉的雄浑和江南山水的秀美,还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。缅怀大禹“新婚而别”、“过门不入”、“大会诸侯”、“水土平成”的禹王庙会,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,传承了民族的优秀文化,还具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。发挥涂山“诸侯朝会”、“文化名山”和“非遗庙会”的资源优势,倾情打造和叫响涂山品牌,对提高蚌埠知名度、美誉度,提升蚌埠软实力,将起着积极作用。熙熙攘攘的赶会人群。 李华 摄

  农历三月二十八涂山庙会。 李焕俭 摄涂山庙会已成市民快乐的节日李华摄

  题图摄影 李焕俭 (引自蚌埠日报2015年5月19日A5版)
责任编辑:研究室